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彭家鹏


彭家鹏
  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中国著名指挥家。
  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澳门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东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湖北省楚天学者、武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常任客席指挥、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客席指挥、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常任客席指挥、韩国釜山国立国乐管弦乐团客席指挥、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客席指挥。
  “中国金唱片指挥特别奖”得主;“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积极倡导中国民族音乐复兴和中国当代民族乐交响化的探索与实践。对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推介当代中国优秀作曲家作品和倡导民族交响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家鹏1965年出生于安徽省,1985年就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1987年转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徐新教授。1990年获“优秀毕业”证书。在校期间兼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指挥及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90年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郑小瑛教授。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彭家鹏以亚洲唯一的青年指挥家身份应邀参加在荷兰举办的第35届国际康德拉申指挥大师班学习。师从著名指挥家爱德华‧杜宁斯和彼得‧艾德伍斯。荣获“康德拉申大师班奖”。1997年,他被美国指挥家中心选中,参加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的国际指挥大师班。师从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古斯塔夫‧梅耶尔、曼迪‧罗丹、罗伯特‧古特、罗曼‧考夫曼,荣获大师班第一名,受聘担任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和乌克兰广播交响乐团客席指挥,并成功的指挥了该团两套音乐会。
  1998年,彭家鹏接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2000年和2001年,彭家鹏两度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指挥了[龙年中国民族音乐会]和[新世纪中国民族交响乐音乐会]。2002年,率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大会堂成功指挥[中国民族音乐会],同年4月,为中德建交30周年,分别在柏林、波茨坦、德累斯坦、汉诺威、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进行民族音乐复兴巡演。
  2001年,接任中国东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7月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指挥了“音乐与建筑的对话”交响音乐会;同年9月,应中国外交学会及其主办的“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坛”之邀,在北京保利剧院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专场音乐会。2002年率东方交响乐团在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中国新春交响音乐会],至此,这也是中国的交响乐团第一次进入世界著名的交响音乐圣殿举行新春音乐会。
  2003年2月,彭氏担任澳门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负责乐团的演出季和巡演任务。在“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多次演出中,他指挥才华横溢、音乐处理细腻、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乐师爱戴和港澳观众的欢迎。
  2003年,彭家鹏第四次应邀于奥地利维也纳,在金色大厅指挥闻名全球的奥地利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演绎纯粹的中国音乐作品,展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引起轰动,谱写国乐交响的新篇章。同年2月。应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美国维亚康姆公司邀请,彭氏率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旧金山等地巡演,获得广泛赞誉。同年8月,应邀成功指挥新加坡华乐团。同年12月,他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指挥特别奖”。
  2005年,彭家鹏在探索现代民族音乐团体发展模式上积极努力,推出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音乐季制度。开创中国内地民族音乐“音乐季”制度的先河。近几年来,他执棒的音乐季,为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充分展示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季的演出,成功扩展到日本五城市巡演、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和莫斯科、圣彼得堡的“俄罗斯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中。
  2004——2009年,彭家鹏又连续六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先后指挥了奥地利国家音乐家交响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捷克爱乐交响乐团、吉林交响乐团等音乐会,在欧洲及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彭家鹏的名字迅速引起国际乐坛的关注。他对中外音乐的独特诠释和深刻理解、对各种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和指挥才华,使他得到国际音乐界的广泛好评。由于彭家鹏在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鉴于他连续十年在维也纳开创的中国音乐盛事,CCTV各频道、音乐周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分别以中国音乐在金色大厅走向大同等头版文章进行报道。
  当代奥地利最具权威的音乐评论家辛科‧卫奇对彭氏的指挥艺术赞赏有加,评论他“生机盎然、热情洋溢、手部动作快而线条优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欧洲音乐评论家赞誉他“对音乐灵敏度高、具潜力,终非池中之物”;香港媒体称他为“新一代指挥俊杰”;奥地利《信使报》评论称“兼有小泽征尔和穆蒂的指挥风范”。意大利媒体赞誉“彭家鹏将普契尼和玛斯卡尼的音乐诠释出东方的诗意和神韵,让西方听众肝肠寸断”等等,从而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艺术地位。

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我的老师—黄晨达&俞嘉



华乐金童玉女 玩转雅皮世界




如果从一个人的言行外表,可以“大概”判断他从事什么行业,那黄晨达和俞嘉看起来更多像是做广告、公关,又或者是在影视界或时尚界工作,总之就是不像音乐家,更加不像华乐演奏家。
  他们总是穿得很时髦,住在东部一栋租来的三层楼半独立洋房,驾一辆钢蓝色福特轿车,身上老背着上千元的LV名袋。两人出双入对,犹如一对金童玉女。
  同居五年后,他们在2002年结婚,婚后一直不想要孩子。黄晨达说:“除非意外,但意外也是人为的,不太容易发生。”说完哈哈哈笑起来。
  在这个事情上,最有权利说话的当然是俞嘉,她语气平静地说:“我是很怕丑的人,怀胎10月身材走样,要我怎么见人?”
  访问过程中,黄晨达和俞嘉一直表现得很坦率,乃真性情的人,有话直说,不管是对生命的态度,或对人活着的价值观念,都有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想法,说出来不怕别人有色的眼光,只在乎有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
  黄晨达和俞嘉都不到30岁,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一些想法或许代表了部分新新人类的意识形态。在原来就“另类”的艺术家族群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更另类。




作风洋派却深爱琵琶胡琴




黄晨达,生于北京,两岁迁居香港,五岁随父亲黄安源——著名二胡演奏家习琴,七岁开始在港澳台地区独奏,九岁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比赛二胡公开组冠军,成为此项目历来最年轻的得奖者。
  先后师从聂靖宇、张韶、安如励等胡琴名家,黄晨达在1993年考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不久加入新加坡华乐团,现为高胡副首席。
  俞嘉同样生在北京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俞松林,自小学习钢琴和琵琶,也会跳芭蕾舞和绘画。
  她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升上大学,1997年毕业,受教于李光华、刘德海、林石诚等琵琶大师,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新加坡华乐团当琵琶首席。




华乐演奏家不是从前的街头艺人




两人都是年轻一代优秀的华乐演奏家,无论技术水平或音乐素质都公认的好,尽管在别人眼里,他们的作风和想法显得很“洋派”,但他们对华族音乐却有根深蒂固的情感。
  俞嘉说:“大家对华乐演奏家的观念可能受以前街头卖艺人的影响,认为它地位不高,形象不好,出路也不广,总之比起西乐演奏家就是低人一等。这其实是很愚昧的想法,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我从小也学钢琴,但最后还是觉得钢琴不比琵琶好。”
黄晨达和俞嘉租住一栋三层楼半独立洋房,驾一辆钢蓝色福特轿车。黄晨达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驾遍所有名车。
  黄晨达说:“会弹钢琴的人很多很多,只有顶尖的几个才能成为演奏家,但会拉二胡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真正拉得好的几个就成宝了。”
  俞嘉和黄晨达从小习琴,早早练就一身硬功夫,底子特别好,加上天分高,一般不需怎么练琴就能上台表演,而且观众越多,掌声越热烈,他们就发挥得越好,天生属于舞台型。




音乐观念大胆开放




两人还有一点很特别,他们对音乐的观念很开放,喜欢尝试新东西,是跟流行音乐、现代音乐和新世纪音乐 (New Age)合作很多的华乐演奏家。
  黄晨达说:“我从1999年开始就跟许多跨界音乐家合作,包括键盘手、吉他手、鼓手,这中间没有矛盾,反而带给我很多新的刺激,而我恰恰是喜欢追求刺激的人。我一直认为,传统没有什么不好,但传统如果不吸收新的养分,就谈不上继承和发扬。”
  华乐面对的问题是作品有限,好作品更少,要演奏一些从西乐移植过来的东西,黄晨达觉得再好也敌不过别人的原汁原味。
  “我们要想办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走出一条路,如此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不认为站着拉二胡就叫时髦,这其实违反了二胡的演奏规律。如何在保留华乐本质的同时,赋予它更多时代气息,让更多人理解它、喜欢它,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很喜欢跟不同的音乐家合作,在磨擦的过程中,说不定就能发现华乐内在的生命力。”
  两人与本地音乐人陈国华有无数次合作,最近一次是去年艺术节为电影《小玩意》现场奏乐。陈国华说:“他们两位是很优秀的演奏家,才华横溢,技术条件又好,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新观念,包容性强,张力十足,俊男美女的形象在舞台特有魅力,跟他们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赚钱努力花钱痛快




音乐观念的开放和艺术家的生活观、价值观可能也有关系。黄晨达和俞嘉绝对是典型的新新人类,生活方式跟很多人印象中的音乐家完全两样。他们既崇拜精神主义,又追求物质主义,对储蓄没什么观念,每月从乐团领的薪水和教琴的额外收入,全用在生活开销和满足个人欲望上,赚钱努力,花钱也很痛快。
  他们不怕告诉你:“我们赚多少就花多少,身上不太有多余的钱,将来的事想不了那么远。我们有一技之长,总之不会饿死就对了。”
黄晨达也是IT迷,家里有五台液晶显示屏电脑、四台笔记型电脑,有的用来上网,有的用做数码录音和录像剪辑。
  两人吃得简单,穿得好看但不太讲究名牌,但他们都有很“花钱”的嗜好。
  黄晨达爱车,对各种汽车的型号、马力、性能了如指掌,他的梦想,是在有生之年驾遍所有的名车。他也是IT迷,喜欢一切先进的科技产品,家里有五台液晶显示屏电脑、四台笔记型电脑,用途各有不同,有的用来上网,有的用作数码录音和录像剪辑。
  俞嘉没好气地说:“他走到哪电脑就要用到哪,所以家里的房间,除琴房以外,都装有电脑。”
  此外,黄晨达也爱玩摄影器材,个人拥有许多先进的数码相机和高性能摄影镜头,一有新货上架,他就磨拳擦掌、蠢蠢欲动。
  俞嘉不玩科技产品,但她钟爱名牌手袋,LV、Prada、Gucci、Burberry,应有尽有。黄晨达哈哈笑说:“她这玩意儿也不便宜,我们算是扯平了。”




活着就要开心潇洒




两人对金钱有着同样的观念。
  俞嘉说:“就是因为赚钱辛苦所以才要对自己好一点。年轻的时候不舍得穿不舍得用,等年纪大了再怎么打扮也不美了,那时再来花钱有什么意思?”
  黄晨达说:“钱要花才叫钱。30岁开保时捷跑车叫帅,60岁还在路上炫耀谁还看你?我不希望到老才来后悔自己这个没玩过,那个没试过。”
  两人都认为,活着就要活得开心、活得潇洒,花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俞嘉说:“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还没有经济基础,只能住三房式组屋,照样过得很开心。现在有能力了,换大一点的房子,看到喜欢的、想买的就买,这无可厚非。我的意思是,赚得来,我们就花,赚不来过简单的生活我们也可以。”
  在很多人眼中,黄晨达和俞嘉的生活接近玩世不恭。他们笑着说:“认识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不是,但这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们不活在别人的想法里。”


胡文雁 (2004-03-11)
《联合早报》

中国笛子一代宗师——陆春龄


中国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生于1921年9月,上海市人。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享有“魔笛”之美誉。

陆春龄出身清贫,七岁操笛学艺,其后加入上海紫韵国乐社。1940年组织中国国乐团,至今仍领导该团及执教。五十年代,与友人受上海市文化局托办组成上海民族乐团。

陆春龄从事民族音乐已有近七十年之久,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笛艺春秋中,其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纯净、风格之浓郁,韵味隽永,甜润醇厚;压北方梆笛,奔放粗犷,开阔亢亮。尤其在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广蓄并纳,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体系和流派,被推崇为当今南派之杰出代表。

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梅花三弄》、《行街》、《喜报》等都无不由尽其妙,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松涛鹤唳,似貌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自1954年起,陆春龄多次出访东南亚、欧洲、亚洲、美洲以及香港、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及教学、赢得广泛称许。被誉为“神笛”、“魔笛”和“笛王”。1981年他应香港宏光光团邀请,在香港举行独奏音乐会,大获好评,报界赞颂他的演奏“艺冠群伦”、“神韵兼备”。

1985年在北京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邀请举办青少年大师班。1986年陆春龄在上海举办了从艺五十周年音乐会,同年10月更代表上海音乐界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访沪时作御前演奏;不少国家的总统、总理均曾欣赏他美妙和的笛艺。1987年及1988年陆春龄分别於新中坡及英国伦敦等五大城市演出;1994年首次将江南丝介绍到台湾。近十年来陆春龄在国内外共举办了二十多场独奏音乐会,约三十场笛子艺术的专题讲座,亦多次应邀为电台及电视台演奏。自1955年起,陆春龄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笛子独奏曲,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国笛乐的经典曲目。他热忱教学,培育了国内外众多著名青年笛子演奏家。他曾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1985-1987),1989年更以《鹧鸪飞》一曲获得全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终于解决了!!!

一切解决了~真好~
我们终于又回到以前了~
一段感情真的需要靠两个人
互相迁就,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对方的缺点和脾气
才能一直经营下去~
最重要是在吵架时
别因为被气昏了头,而说出伤害对方的话...
静下来,冷静思考~

有人说,
两个人吵架,会越吵越大声,
是因为吵架时,双方都被气昏了头,
而听不到对方心里的话,所以才会越吵越大声,
好让对方能听见自己的心声~
所以吵架时,要有一方能冷静下来,
听另一方说心里的话,才能解决问题~
学会聆听别人的心声~
听比说更重要~更容易取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谢谢你愿意原谅我~

好久没写部落格了~华文退步了超多的~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崩溃。。。失望。。。无助。。。

我现正徘徊在崩溃边缘。。。
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我承认是我的错,可为什么完全是我的错。。。我已经在宠你了。。。我已经让步让了很多。。。当全部都是我的问题我的错。。。我只想解决问题,可你不想解决就维持现状吧。。。
你这几天就是用这种态度对我,你已经盖了我多少次电话,问你问题又不回答,我懂你不想解释,我也算了吧。。。你开心就好。。。
真的是我想太多吗?当你站在我这个立场看东西和想东西时,你就会明白了。。。我就是一直以你的立场为出发点,希望你开心所以才会一直让着你。。。希望你明白。。。现在感觉又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以后,没有永远。。。又是我在逼你。。。对不起。。。我的错
以后你所有东西不用跟我说吧。。。等你想说才跟我说。。。你开心就好。。。我没资格知道你的事。。。对不起
你不相信我是应该的。。。我真的很失败!!!!!!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琵琶公主——俞嘉


俞嘉出生于中国北京的一个音乐家庭,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四岁开始学琴。她天资聪颖,上手即灵。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灵性和悟性。五岁登台演出。七岁参加比赛。由于屡屡获奖被誉为“小童星”崭露头角。九岁被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小学录取,开始了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专业学习生涯。
俞嘉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师从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李光华教授。并得到了琵琶大师刘德海、林石诚、王范地教授的指导。1997年7月俞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10月受聘于新加坡华乐团担任声部首席并兼任独奏。
俞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主要有:1989年获中国乐器ART杯国际比赛琵琶少年专业组第二名。1994年获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第一名。1995年获富利通杯中国民族器乐国际比赛第二名。1999年获第七届中国台北琵琶大赛第二名。
作为优秀的演奏家,她多次担任出国访问演出任务。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由于她出众的表演,受到广泛赞扬,评论界称之:“俞嘉已经以她的天赋、勤奋、才华跻入当代音乐明星之列”。
1993年台湾普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为她推出第一张琵琶CD专辑。琵琶大师刘德诲为她题名为《新生的凤凰》。1995年受台湾财团法人造福观音文教基金会特邀,作为杰出人士再次赴台湾访问演出。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先生为她此行题词“大珠小珠落玉盘,挥洒人间情万般”。
俞嘉的技巧娴熟、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演奏风格典雅脱俗、落落大方。
作为艺术家俞嘉还有着多方面的才华。她从小在艺术的环境中长大,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各方面的培养:八岁在中央芭蕾舞团业余舞蹈训练班接受芭蕾舞训练。并学习古琴、钢琴、古典吉它、绘画基本技巧。
九岁应北京电影制片厂之邀在故事片《穿校官服的小兵》担任主角。1993年应邀在台湾电视连续剧《天长地久》出任重要角色。
俞嘉是当代新一辈演奏家中的一员翘秀,备受国内外艺术界的注目,称她是国际乐坛上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闪亮新星。

新加坡华乐团高胡副首席—黄晨达


高胡副首席黄晨达.出生于北京,两岁迁居香港。四岁学习钢琴,五岁随父黄安源学习二胡,七岁开始已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独奏,并常受邀电台表演,八岁随香港儿童合唱团赴美国巡回演出,担任二胡独奏。同年,与日籍指挥福村芳一合作,参加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红墈体育馆举行的“白金巨星音乐盛会”的酬款演出,被传媒一致誉为“神童”。香港名人黄沾更以“未来大师”为题,在其“明报”专栏中,对黄晨达“气定神闲”、“光芒四射”的演奏、及“从心流泄出来的音乐感和那不容易练成的技巧”赞赏不已。美籍著名指挥家施明汉曾数次邀请黄晨达参加香港管弦乐团之音乐会。黄晨达于一九八四年首次参加香港校际音乐比赛,演奏“豫北叙事曲”,获二胡公开组冠军,是历年来此项目年纪最小之夺标者。同年五月,应香港管弦乐团邀请,参加“中国拹奏曲精选”音乐会演出,而九月则考入香港演艺学院初级班。
  一九八六年黄晨达参加四川儿童乐器比赛获特别奖。八七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聂靖宇、张韶、张玉明,并得安如励、赵寒阳、李恒及刘长福等指导。八九年参加第一届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获二胡专业组少年组二等奖。九零年参加在香港举行的黄安 源父子胡琴演奏会“广受好评。九一年出版首张独奏唱片”黄晨达二胡专辑“。同年七月,应邀参加为纪念电影”刘三姐“公演三十周年而举行之“黄婉秋演唱音乐会”,担任独奏嘉宾。九二年,随父在纽约中华文化中心演出三场。同年受澳门文化司署邀请,再次参加澳门艺术节的演出。一九九三年六月,黄晨达附中毕业,获学校颁发“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三年为校争光奖”,并以专业最高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十一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九四年五月,黄晨达参加台北举行的二胡协奏曲大赛,获第二名。九七年五月,再次参加台北举行的第二届二胡协奏曲大赛,获第三名。
  黄晨达已录制两张独奏专辑唱片。九四年七月,获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第三届傅成贤纪念奖学金”二等奖。九六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评为九五至九六年度“三好学生”,并获人民奖学金二等奖和首次颁发的“民族器乐基金奖学金(美国)”。一九九五年八月和一九九七年一月,黄晨达两次在香港举行独奏会。由九七年一月一日起,被新加坡华乐团录取为正式团员。现任高胡副首席。在团期间,曾多次在乐团正式音乐会当中担任独奏。

关于华乐人才 叶聪同北京“音乐周报”的谈话

这是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就华乐人才问题,同北京音乐周报记者的谈话辑录。本站看在于此,供有志加入华乐演奏大家庭的朋友参考。

1. 俗话说,“流水不腐”。在保证骨干成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使部分成员流动是建设一个专业乐团的一项重要也是必要的措施。这将使我们的团体不断接受新鲜血液的补充,同时也激励在职老团员更加敬职,努力向上。“铁饭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2. 我团在招考乐队新成员时,除考察其音乐素质,技术能力及潜质外,特别注重其乐队合奏能力。这其实包括了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对速度与力度的敏感度,音色的可溶性及视谱能力。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与乐组,首席及乐队溶合的能力及配合指挥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改变自己的音色,“部分牺牲”自己以配合团体整体效果的灵活性。作为一个民族管弦乐团,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合奏,不是独奏,所以我们把合奏能力提高到一个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察。
3. 以我团历年招考的情况来看,大陆各音乐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技术能力上的确有很大的飞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大部分人在“合奏能力”上的弱点与“合奏意识”上的盲区。这固然与考生本人的素质与追求有相当的联系,但也暴露了院校教育训练中的一些问题。我这里仅列举部分“通病”以供大家参考。
擅长“单打独奏”,但缺乏“贴”、“跟”与“溶”的能力与意识
“按自己的感觉走”,对谱面上的各种力度速度及其他术语记号视而不见
对现代音乐中的复杂节奏,节拍变换缺乏科学的破解方法
对民族管弦乐的重要经典曲目缺乏了解
视乐队为一个在独奏尚无机会时暂时“屈就”的工作,对合奏艺术的高尚与精深缺乏认知。
4. 由于我们通常注重考试曲目中的乐队曲目片断,同时亦有半年试用期。所以大部分录取的乐手都能很快适应,表现良好。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这通常是因为我们在考试时忽略了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深入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采用针对性个别训练的方法,以期使个别乐手能很快的跟上乐队的步伐。
5. 今年本团考试的基本办法不变。但考试曲目将有许多更新,加入本团最近几年委约曲目中的一些片断以适应乐团在音乐与技术上所要求的新高度。
6. 本团乐手之薪酬与中国各民乐团相比有相当的优势。作为新加坡两大国家乐团之一的华乐团, 亦努力在政府支持下,逐步提高员工各项待遇。
本团在乐团经营管理上以效率与质量著称,乐团董事局更以“国际顶尖一流乐团”为标准,乐团每年制作大小近一百场音乐会。乐手除大乐队,中型乐队外更有小合奏,室内乐重奏,独奏等多种演出机会。作为新加坡的文艺旗舰团体之一,本团频频受邀出国巡演并于2009年8月成为第一个在爱丁堡艺术节开幕星期受邀演出的华乐团。在政府的鼓励及几代人的努力下,新加坡现具有全球最优秀的华乐环境:全国共有近三百个业余华乐团体,从人口密度比例上来说已是世界第一。
7. 我有三点建议
a) 在准备考试曲目时,请在指定乐队曲目上多下功夫。有可能的话,找CD听。请仔细读谱,千万不要忽略各种标记。
b) 在你目前有的合奏机会中(乐队,小合奏,室内乐重奏等)尽量打开自己的耳朵,发展“合奏式”的听觉。除自己外更要听到其他成员的演奏,并试图找到在音准,音色,音量上与乐组或乐团的平衡点。
c) 在心理上必须形成对优秀合奏艺术的追求,以及成为一个优秀合奏乐手的满足感与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