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就华乐人才问题,同北京音乐周报记者的谈话辑录。本站看在于此,供有志加入华乐演奏大家庭的朋友参考。
1. 俗话说,“流水不腐”。在保证骨干成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使部分成员流动是建设一个专业乐团的一项重要也是必要的措施。这将使我们的团体不断接受新鲜血液的补充,同时也激励在职老团员更加敬职,努力向上。“铁饭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2. 我团在招考乐队新成员时,除考察其音乐素质,技术能力及潜质外,特别注重其乐队合奏能力。这其实包括了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对速度与力度的敏感度,音色的可溶性及视谱能力。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与乐组,首席及乐队溶合的能力及配合指挥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改变自己的音色,“部分牺牲”自己以配合团体整体效果的灵活性。作为一个民族管弦乐团,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合奏,不是独奏,所以我们把合奏能力提高到一个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察。
3. 以我团历年招考的情况来看,大陆各音乐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技术能力上的确有很大的飞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大部分人在“合奏能力”上的弱点与“合奏意识”上的盲区。这固然与考生本人的素质与追求有相当的联系,但也暴露了院校教育训练中的一些问题。我这里仅列举部分“通病”以供大家参考。
擅长“单打独奏”,但缺乏“贴”、“跟”与“溶”的能力与意识
“按自己的感觉走”,对谱面上的各种力度速度及其他术语记号视而不见
对现代音乐中的复杂节奏,节拍变换缺乏科学的破解方法
对民族管弦乐的重要经典曲目缺乏了解
视乐队为一个在独奏尚无机会时暂时“屈就”的工作,对合奏艺术的高尚与精深缺乏认知。
4. 由于我们通常注重考试曲目中的乐队曲目片断,同时亦有半年试用期。所以大部分录取的乐手都能很快适应,表现良好。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这通常是因为我们在考试时忽略了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深入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采用针对性个别训练的方法,以期使个别乐手能很快的跟上乐队的步伐。
5. 今年本团考试的基本办法不变。但考试曲目将有许多更新,加入本团最近几年委约曲目中的一些片断以适应乐团在音乐与技术上所要求的新高度。
6. 本团乐手之薪酬与中国各民乐团相比有相当的优势。作为新加坡两大国家乐团之一的华乐团, 亦努力在政府支持下,逐步提高员工各项待遇。
本团在乐团经营管理上以效率与质量著称,乐团董事局更以“国际顶尖一流乐团”为标准,乐团每年制作大小近一百场音乐会。乐手除大乐队,中型乐队外更有小合奏,室内乐重奏,独奏等多种演出机会。作为新加坡的文艺旗舰团体之一,本团频频受邀出国巡演并于2009年8月成为第一个在爱丁堡艺术节开幕星期受邀演出的华乐团。在政府的鼓励及几代人的努力下,新加坡现具有全球最优秀的华乐环境:全国共有近三百个业余华乐团体,从人口密度比例上来说已是世界第一。
7. 我有三点建议
a) 在准备考试曲目时,请在指定乐队曲目上多下功夫。有可能的话,找CD听。请仔细读谱,千万不要忽略各种标记。
b) 在你目前有的合奏机会中(乐队,小合奏,室内乐重奏等)尽量打开自己的耳朵,发展“合奏式”的听觉。除自己外更要听到其他成员的演奏,并试图找到在音准,音色,音量上与乐组或乐团的平衡点。
c) 在心理上必须形成对优秀合奏艺术的追求,以及成为一个优秀合奏乐手的满足感与荣誉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