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

叶聪出生在上海,5岁开始学习钢琴,于197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指挥,后来又在纽约曼恩斯音乐学进修音乐学位课程。1983年赴耶鲁大学。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但那种对民乐和华乐的热爱是让我们深深感动。“音乐”和“挑战”似乎成了叶聪的代名词,每说到他的音乐,脸上都充满的激动和喜悦的神情,时不时还会给我们提出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小问题,丝毫没有忙碌一天的疲倦,似乎让我们也进入了他的音乐世界。
记者:您好,叶先生,请问您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接触了新加坡华乐团并对此产生兴趣的?
叶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当时我在担任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时候,同时还兼任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其间,出了很多唱片,这个唱片公司叫雨果,雨果的老板是新加坡人易有伍先生,我们在聊天的时候,说到新加坡的华乐团,他问我有没有时间去参加一场,因为我从小对民族音乐非常感兴趣,时间大概是2001年的9月初的时候,当时那会我正好有空就去了,回来的当天正好赶上当年的“911”,飞机迫使在加拿大降机,后来还是租车回的美国,因此,印象特别深刻。回来后几个月,几乎把这件事忘记了,有一天突然接到新加坡的来电,他们说经过考虑,想邀请我当华乐团的音乐总监,当时我很意外,因为我接触的是西洋乐队,跟民族的华乐是不一样的。后来我又飞过去一次,终于决定在2002年1月走马上任。
记者:当初为什么应邀出任新加坡华乐团的音乐总监?
叶聪:当时其实我是很犹豫的,因为跟我原来接触的西洋乐队很不相符,但是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主要出于几方面的考虑:第一,西洋乐队发展得比较成熟,大部分已经定型了,华乐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空间相对来说很大。第二,我当时加入的时候,华乐团才成立5年,也就是说华乐团是个年轻的团队,那么年轻的团队最大的优点就是负担轻。第三,70多人组成的华乐团人员整体素质高,技术高超。第四,新加坡是个小国,不会山高皇帝远,协调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华乐团的赞助者是总理本人,受重视度非常高。第五,发展民乐团也是国际化的一个趋势,我的很多西方朋友都会到东方来寻找这种源生态的灵感,民乐和华乐将会是一个文化主流,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将我们的民乐、华乐推向国际化的领域。当然,这和我喜欢挑战性的事物是分不开的。
记者:新加坡华乐团目前为止大概有70多人,那么这个团队每年都有流动性么?
叶聪:目前人员还没有固定,我们将要发展到80多人,当然我不打算搞人海战术,每个乐团的人数不要完全一样,以质量为主,稳步发展,我们本着有好的人才就吸收进来。
记者:加入新加坡华乐团,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叶聪:我们有高考的这么一门手续,有剧目的考虑,在开幕来衡量,自己还有准备曲目,对我们团来说,进入华乐团的门槛是逐年增高的,我们在考试当中要考些测试应变能力的题型,我们比较注重个人和团体的一个协作能力和准确性,开个玩笑地说,如果一个团队的“独奏家”太多,那么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记者:加入新加坡华乐团,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评委会都入哪些人组成?
叶聪:我是评委会的主席,还有声部的一些首席,场外还要有两位观察员共同来讨论,每年有至少两次的考核机会,一般是年头一次,年尾一次,也不完全固定,有空缺了我们就会申报,在逐次的选拔。
记者:请问叶先生,您以前跟中国有过合作么
叶聪:我5岁的时候学习钢琴,文革之后我去了安徽艺术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之后还到北京的东方歌舞团工作了两年,1979年的时候又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了指挥,两年后去了美国,后来,也经常来中国参加了很多次演出。
记者:新加坡华乐团本月13日在保利剧院的演出,给北京的观众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
叶聪:我们将带来5年里面,优秀的作品,比如说我们第一曲《捕风掠影Ⅱ》,是去年11月份在国际华乐团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作品。这次选的曲目大多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特别特别要说的是,10月13日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沁园春-壶口黄河》的原创作者,大师级人物还会当场给我们表演书法,将推进当场的高潮,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观看,太棒了,我自己也是很喜欢书法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